[简介]枣,别称枣子、大枣、刺枣、贯枣,为鼠李目鼠李科枣属植物的果实,落叶小乔木,稀灌木,其核果呈矩圆形或长卵圆形,长2~3.5厘米,直径1.5~2厘米,成熟后由红色变红紫色,中果皮肉质、厚、味甜。枣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区、丘陵或平原,被广为栽培。
[成分与药用]近代化学分析表明,枣果含有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,维生素A、$B_{1}、B_{2}、C、E、P$,烟酸,尤以维生素C、维生素P极为丰富,具有“天然维生素丸”之称。枣可供药用,有养胃、健脾、益血、滋补、强身之效,枣仁和根均可入药,枣仁可以安神,为常见中药之一。枣树叶、花、果、皮、根、刺及木材均可入药。
[性味]味甘,性温。
[功效与主治]补脾胃,益气血,安心神,调营卫,和药性。用于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、食少便溏、倦怠乏力、心悸失眠、妇人脏躁、营卫不和等。
[用法]大枣(干枣):内服,煎汤,3~6钱,或捣烂作丸;外用,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[验方应用]
1.治脾胃湿寒,饮食减少,长作泄泻,完谷不化:白术四两,干姜二两,鸡内金二两,熟枣肉半斤。上药四味,白术、鸡内金皆用生者,每味各自轧细、焙熟,再将干姜轧细,共和枣肉,同捣如泥,作小饼,木炭火上炙干,空心时,当点心,细嚼咽之。
2.治反胃吐食:大枣一枚(去核),斑蝥一枚(去头翅)入内喂热,去蝥,空心食之,白汤下。
3.补气:大南枣十枚,蒸软去核,配人参一钱,布包,藏饭锅内蒸烂,捣匀为丸,如弹子大,收贮用之。
4.治中风惊恐虚悸,四肢沉重:大枣七枚(去核),青粱粟米二合。上二味以水三升半,先煮枣取一升半,去滓,投米煮粥食之。
5.治妇人脏躁,喜悲伤,欲哭,数欠伸:大枣十枚,甘草三两,小麦一升。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
6.治咳:杏仁一百二十枚(去皮尖,熬),豉一百枚(熬令干),干枣四十枚(去核)。上三味合捣如泥,丸如杏核,含咽令尽。日七、八度,尽,更作。
7.治悬饮:芫花(熬)、甘遂、大戟各等分。上三味捣筛,
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枣十枚,取八合,去渣,纳药末,强人以水一升五合,先煮肥大枣十枚,取八合,去渣,纳药末,强人服一钱匕,羸人服半钱匕,平日温服之,不下者,明日更加半钱。得快利之后,糜粥自养。
8.治虚劳烦闷不得眠:大枣二十枚,葱白七茎。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一升,去滓顿服。
9.治肺疽吐血并妄行:红枣(和核烧存性)、百药煎(煅)各等分。为细末,每服二钱,米汤调下。
10.治卒急心痛:乌梅一个,枣两个,杏仁七个。一处捣,男用酒、女用醋送下。
11.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:红枣,每天吃3次,每次10枚,至紫癜全部消退为止。
12.治走马牙疳:枣(去核、包信石,烧)、黄柏。同为末,布患处。
13.治诸疮久不瘥:枣膏三升,水三斗,煮取一斗半,数洗取愈。
14.治风沿烂眼:大黑枣二十枚(弃核),明矾末五分,和枣肉捣成膏,湿纸包,火内煨二刻,取出,去纸,水二碗,将枣膏煎汤,去渣,将汤洗眼。
[食用注意]不宜与维生素同时食用;不宜和黄瓜或萝卜一起食用;服用退热药时切勿同食;下腹部胀满、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。
[由来与传说]《诗经》有“八月剥枣”的记载。《礼记》中有“枣栗饴蜜以甘之”的记载,并用于菜肴制作。《战国策》中有“北有枣栗之利……足食于民”,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。《韩非子》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。枣作为药用食物的历史也很早,《神农本草经》即已收载,历代药籍均有记载,对其养生疗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。